当前位置:首页产业研究 → 新闻正文

金融赋能与产业突破共振:中国商业航天驶入发展快车道

发布时间:2025/5/15 14:05:18    文章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期。2025年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产业、商业航天及全域无人产业的支持力度,并强调通过股权投资基金强化对海洋高技术产业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金融服务。这一政策信号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东风持续加码,产业生态加速成型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布局为商业航天构筑了立体化支持体系。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商业航天”纳入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范畴,并明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率先响应:北京发布《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锚定卫星互联网、运载火箭等核心领域;上海推出《促进商业航天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剑指空间信息产业高地。地方政策与国家级规划形成合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市场规模爆发式扩张,资本与技术双向赋能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中国商业航天产值从2020年的1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2.9%,2025年预计突破2.8万亿元。这一数据背后是技术突破与资本涌入的双重驱动:

  - 技术突破:珠海航宇微科技自主研发的玉龙810A人工智能芯片已搭载商业卫星,标志着国产AI芯片在航天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陕西中天火箭技术通过深化与商业航天企业合作,拓展军用耐烧蚀组件业务场景;北京航天神舟智能装备科技则为航天科技集团及商业航天企业提供智能测试仿真等核心产品。

  - 资本赋能:政策明确鼓励股权投资基金聚焦海洋高技术产业及涉海企业,同时通过风险可控的金融创新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指出,上市公司可从技术攻坚、资本整合、生态共建三维度发力,例如通过火箭回收、卫星量产等技术突破夯实产业链自主性,借助资本市场加速遥感应用、卫星网络等场景商业化,并协同构建国际化产业标准体系。

  上市公司领跑产业升级,风险防控成关键议题

  在产业高速发展阶段,上市公司正扮演“技术+资本”双轮驱动的核心角色。航天神舟智能装备科技等企业通过提供宇航级产品,助力航天科技集团与商业航天企业深化合作;中天火箭技术则以军民融合模式拓展商业航天市场。袁帅强调,产业健康发展需平衡技术投入与商业收益,建议企业通过多元化盈利模式创新降低风险,例如探索卫星数据服务、太空旅游等新兴业态。

  展望:迈向全球航天经济新格局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竞争”阶段。未来,在金融工具赋能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望通过标准化建设、国际合作深化竞争力,最终在全球航天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一进程不仅将重塑国家科技实力,更将为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领域提供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航天智造(厦门)科技研究院 闽ICP备2025096664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