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家学者 → 新闻正文

赵九章:中国人造卫星之父

发布时间:2025/4/16 15:28:49    文章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河南开封出生,浙江湖州人,是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的杰出人物,被誉为“中国人造卫星之父”。以下从生平、科学成就、社会贡献、个人风骨四个维度为您介绍:

  一、生平轨迹:从中医世家到科学巨擘

  - 早年求学: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因家道中落辍学,1925年考入浙江大学前身浙江工业专科学校电机系,后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 留德深造:1935年通过庚款考试赴德国柏林大学,师从气象学家菲克尔(H. Von Ficker),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 科研生涯: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代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研究院院长。

  - 悲剧结局:1968年10月26日,因不堪“文革”迫害,在北京服安眠药自杀,享年61岁。1978年邓小平批示为其平反,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二、科学成就:开创多个学科领域

  1. 气象学革新

  - 将数学、物理与流体力学引入气象学,发表《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推动中国气象学从描述性向数理化转型。

  - 创立动力气象学,编写首部《动力气象学》讲义,提出“气象学要工程化、新技术化”。

  - 开展云雾物理研究,推动人工降水技术,奠定中国气象业务现代化基础。

  2. 空间科学奠基

  - 1958年领导火箭探空计划,研制成功探空火箭箭头,1960年T-7型火箭发射升空,开启中国空间探测序幕。

  - 1958年参与“581组”(人造卫星研制团队),提出“自力更生发展卫星”战略,主持制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总体方案。

  - 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开启中国航天新纪元。

  3. 其他贡献

  - 参与核爆炸试验地震观测研究,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开创中国海浪观测、电离层研究等新领域。

  三、社会贡献:科研与教育并重

  1. 科研机构建设

  - 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推动地球物理、空间物理等学科发展。

  - 1958年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地球物理系主任,提出“所系结合”办学模式。

  2. 人才培养

  - 循循善诱,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培养周秀骥、曾庆存等杰出科学家。

  - 推动研究生制度,在逆境中坚持学术传承。

  3. 战略远见

  - 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即呼吁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起草《我国地球卫星发展方向》报告。

  - 倡导空间技术、空间科学、空间应用“三步走”战略,推动中国航天从实验到应用跨越。

  四、精神风骨:知识分子的脊梁

  - 家国情怀:拒绝仕途,婉拒国民党拉拢,坚持科学救国。1949年拒迁台湾,留守南京迎接新中国诞生。

  - 治学严谨:强调“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亲自编写教材、设计实验,数据务必精确。

  - 气节坚守:文革期间遭批斗,仍心系卫星事业,在检查稿中书写技术方案。最终选择自杀,留下“科学尊严高于生命”的绝响。

  后世纪念

  - 1997年,王淦昌等44位科学家联名倡议为其树立铜像,现立于中科院空间中心。

  - 2007年,国际小行星“赵九章星”命名仪式在其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上举行。

  - 其生平事迹被载入“两弹一星”功勋史册,激励后人传承科学精神。

  赵九章以毕生心血托起中国“东方红”,其科学贡献与精神风范,至今仍如星辰般璀璨于中华科技长空。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航天智造(厦门)科技研究院 闽ICP备2025096664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