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7/16 14:58:48 文章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黎明,一轮红日跃出碧波万顷的南海,聚在月亮湾沙滩的人们敞开嗓子,齐声喊起了倒计时。此时此刻,数公里之外的发射场,又一次叩问苍穹的旅途拉开帷幕:
2025年7月15日5时34分,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搭载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在文昌发射场点火起飞。
“阵地遥测信号跟踪正常。”文昌发射场火箭测试发射厅内,长征七号火箭按照预定飞行轨迹不断抵达关键节点。
终于,调度机传来“太阳能帆板展开”口令,发射成功!
指挥员张楠: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承担着空间站物资补给运输和推进剂在轨补加等职能使命,对保障空间站长期稳定运行、推动航天技术快速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天舟九号任务“01”指挥员张楠介绍,“此次发射任务周期内,大项工作安排紧凑、计划衔接紧密,对各系统协同要求很高。”
针对本次任务特点,测发团队从技术总体至分系统、从箭上操作至地面保障,开展了网格化、精细化分析。各系统利用任务间隙开展“双想”,复盘当日工作、分析潜在风险。
张楠坦言,这是航天人的“好习惯”,他说:“尽管天舟货运飞船任务已经算是文昌方向的一项常态化发射,但航天发射任务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每次任务都有独特的技术状态变化,需要每一名航天人牢记‘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
“技术+流程”双线优化,“太空物流”持续升级
每一次对太空的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
相较天舟八号由于超强台风“摩羯”过境而拉长的超长任务周期,天舟九号发射任务自长征七号遥十火箭运抵发射场,仅经历28天即前往太空,是“太空物流”的又一次“服务升级”。
更快更稳,是天舟货运飞船发射任务的重要标准,也是天舟九号任务测发团队每个人共同的目标。从天舟二号到天舟九号,各分系统协同优化测试发射流程、改造地面设备,涵盖总装结构、设备更新、设计工艺、可靠性提升等方面,实现“技术+流程”双线优化。“此次任务对吊点结构做了调整,火箭垂直总装工作可靠性也有一定提升。”天舟九号任务火箭吊装系统指挥员孙卓男介绍。
在今年度航天任务更为繁重的形势下,天舟九号任务测发团队将从飞船、火箭进场到发射的整套流程编排得更合理、衔接得更紧凑,将部分岗位精简融合,为“太空物流”持续升级打下基础。
“线头”更多,标准更高
“太空物流”更加高效的背后,是测发团队对各自系统执着、细致的工作态度。为实现“精确控制、持续保障”,航天器测试保障团队持续优化燃料、供气、空调、特装车保障模式,实现各类资源高效利用。
天舟九号任务航天器厂房负责人曹斯凯介绍:“飞船在场期间,我们要把环境条件控制在温度20℃、湿度45%以及洁净度8级这个指标,全天候有岗位人员在现场,大家轮班值守。”常年坚守中,他已习惯这种“团队接力赛”工作模式。
航天发射,供电先行。在高密度保障模式下,文昌发射场供电系统严格把控设备状态,确保系统安全运行。110千伏高压变电站是该系统重要设施,被比作发射场的“心脏”,为各大厂房、工位源源不断输送优质电能。
本次任务供电系统指挥员郭阁谈到:“航天任务保障工作千头万绪,有时像面对‘一团线头’,只有提高发射任务每项环节、每个细节的标准,才能‘万无一失’。”任务前期,该系统围绕功能验证、参数指标、隐患排查、预检预试等方面,展开全方位设备巡视巡检,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一处死角。
7月14日傍晚6时许,发射场各系统人员陆续前往岗位,预备进入射前10时流程。张楠也早早进入加注控制室,和推进剂加注系统再次预演加注发射流程的每个操作和口令。
时针走过零点,入夜的发射场却逐渐热闹起来,观礼人群从深夜守候到黎明,再次见证“天舟快递”从地球发货也再次见证一位位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航天工作者向着更快更稳的腾飞彼岸,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文章转载于: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