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6/23 11:54:30 文章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多年前,在一次火箭结构系统联合试验前夕,仿真结果如同一道无声的警铃:一枚不起眼的小螺栓将在试验中断裂。面对可能的质疑,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吴浩立刻调整方案,并通过半个月的精细仿真推演,最终换来试验台的安全轰鸣,避免了试验损毁和可能长达数月的研制周期损失。
这是吴浩的工作常态。自2010年踏入一院一部,十五载春秋,她以仿真为刃,从初出茅庐的博士,成长为执掌型号全局的设计师,以女性特有的缜密,为运载火箭锻造坚不可摧的“筋骨”。
为火箭“瘦身”铸骨
2010年,初入航天领域的吴浩,面对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中纷至沓来的结构难题,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强度是怎么回事搞清楚,把仿真做透做细。”这份执念,驱动着她将目光投向最细微处——即使是结构内部一颗颗不起眼的螺钉,也要在仿真模型里纤毫毕现地“活”起来。
“刚来就碰到了新一代运载火箭,很多困难让我们很困惑,但我想把仿真做得更细。”吴浩回忆,那时她与团队沉浸于结构精细化仿真分析的深海,目标只有一个——让虚拟模型无限逼近物理真实。
这份精细到“螺钉级”的执着,结出了丰硕果实。它不仅支撑了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火箭的震撼首飞,更催生了一项项行业标杆——她作为核心牵头人,推动建立了15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院所级标准,填补了国内运载火箭结构强度精细化设计与验证的空白。这些标准如同坚实的轨道,牵引着全国火箭结构轻量化设计驶向更高效、更可靠的未来。
“我们通过精细化仿真保证试验顺利进行,保证了型号研制的节点。”吴浩说,仿真于她,不仅是设计工具,更是洞悉风险、守护试验台安全的“预警雷达”。正是这份在毫厘间深耕的匠心,为运载火箭的结构优化与轻量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仿真利刃破迷雾
航天之路,布满未知荆棘。2016年后,积累了深厚功力的吴浩,开始在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的关键隘口挺身而出,成为破解险局的先锋。
一次,火箭发射的遥测视频捕捉到几帧模糊的异常画面,整个团队陷入困惑。故障原因扑朔迷离,后续发射节点迫在眉睫。吴浩迎难而上,将那转瞬即逝的数秒影像反复回放,“短短几秒看了几百遍,像警察破案找线索,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把镜头放大放大再放大。”
凭借自身特有的细致和过人的专业直觉,她锁定了一个关键线索:一个微小部件在极端异常外部条件下断裂飞出,而非火箭本身固有缺陷。
面对可能的质疑,她迅速行动,用仿真去证明她的想法。吴浩将捕捉到的线索转化为仿真模型的输入条件,夜以继日地推演、验证。
短短一个月内,一场精心设计的大型地面试验完成了,结果与她的仿真预测惊人吻合,有力证实了她的判断——是罕见的异常外部条件,让坚固的部件“受了委屈”。仿真如同“警探”的推演沙盘,精准还原了“案发”过程,为火箭研制团队迅速制定改进措施,并为后续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扫清了障碍。
从“螺钉”到“人心”
在挑战技术巅峰的同时,吴浩将目光投向更辽阔的疆域——箭体结构的原始创新与团队熔炼。
2023年,她投身于我国首个低温共底PMI夹层结构贮箱研制。这种“夹心雪糕”般的复合结构在极寒环境下的力学行为诡异莫测,早期试验结果匪夷所思。吴浩带领团队发起冲锋。理论分析、仿真推演、实验对照……循环往复。
最终,她以深厚的力学功底和仿真利器,将结构从内到外的响应机理“展示得清清楚楚”,阐释了“它之所以是那样,是合理的,是符合力学原理的”,为后续优化设计与火箭完美首飞铺平道路。
同年,吴浩迎来新角色。站在更高处统筹全局,“最大的挑战是站得更高,从全局思考如何协调平衡型号进度。”她坦言这是“边干边学”的过程,十年强度分析积累的深厚底蕴,让她更能敏锐识别和破解风险点,赋予新角色独特优势。
她同样用心经营着另一个“复杂结构”——她所带领的班组。“心齐了叫团队,心不齐叫团伙。”这句挂在老办公室墙上的话,深深刻在她心里。
吴浩介绍,她和团队成员共同打造了一个“温暖的集体”:办公室里任何一声求助必有回应;每季度丰富的文体活动都凝聚人心;每周的技术交流都充满智慧。以人为本的团队文化,让这个集体不仅摘得一院“长征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等桂冠,更成为攻坚克难的坚实堡垒。
今年“五一”前夕,入职整整15年的吴浩荣获一院劳动模范称号。这份荣誉让她“非常感动”,并将其视为对她过往付出的认可,更是沉甸甸的鞭策。
“它让我知道我是劳模,要一如既往地把作风带到后续的工作中,将热情扑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价值。”面对未来更先进的火箭和必然伴随的结构难题,她目光坚定:“我们会抽丝剥茧,逐步攻克,助力它们完成每个节点,最终实现飞行成功的圆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