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7/8 11:43:30 文章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2018年初春的上海,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航天能源公司飞奥园区里,一场关于能源装备自主化的誓师会正在召开。
“掌握核心技术是我们赢得发展机会的唯一路径!”当会议室投影幕布上呈现出“高压大流量燃气调压装置”的攻关课题时,签署项目责任书的技术骨干们异常坚毅。那一刻,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攻关团队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使命责任,正式拉开了项目攻坚战的序幕。
破冰:“-46℃”的技术攻关
低温试验箱的显示屏闪烁着“-46℃”的红色数字,周队长抓起阀门样件,金属的寒意穿透手套直达掌心。“就像在北极圈安装心脏支架。”旁边技术员的比喻让团队陷入沉思。
挑战异常艰巨:要做到零下46摄氏度的密封,没有系统的技术标准和资料做参考,技术难度相当大,当前的工艺水平很难达到设计要求。困难一度让这支年轻的队伍眉头紧锁,但是坚定的信心战胜了一切。“我们没有退路!我们不是在为一次成功而努力,是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周队长的话深深激励着每一位团队成员。
接下来的10个月里,团队无数遍分析产品结构原理,创新采用了“理论计算+仿真分析+试验验证”的综合方法,反复试验、勇敢试错,在周而复始的调整中不断完善。
他们紧密配合,收集大量产品资料进行优缺点分析,为方案论证提供支撑。其间经过30余次材质、结构、工艺等方面改进,20余次设计优化及验证,50余次摸底试验和60余天在零下46摄氏度、常温和70摄氏度交变温度下运行,最终顺利完成研发定型,并取得相关认证,实现了公司低温阀门“从0到1”的突破。
在这期间,他们还攻克了6项关键技术,一举打破了技术壁垒,项目产品获得国家科技成果鉴定,通过相关认证。这意味着团队研发的轴流式调压系列产品已经比肩国际先进水平。
突围:300页资料的智慧较量
2020年盛夏的研发中心,比酷暑更难以驱散的是攻关带来的焦灼。团队骨干们围坐在铺满图纸的会议桌前,空气中弥漫着咖啡与风油精混杂的气息。如何将“技术的紧箍咒”转化成“耀眼的成绩单”?团队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这些参数密码必须破译。”工艺组长的手指在图纸复杂流道图上反复描摹。键盘敲击声与计算器按键声此起彼伏,当迭代计算跳出理想结果时,东方既白。团队仅仅用了2天时间,就吃透了多达300页的技术资料,完成了近2000行的性能优化迭代计算。
正是这种“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执着,让他们独创的新技术最终实现了降噪效果提升20%。“我们自研的高端轴流式调压系列产品投入市场,有一种梦想照进现实的感觉,从‘跟跑’到‘并跑’,希望以后我们可以‘领跑’。”谈及此处,团队成员们难掩激动之情。
蝶变:航天基因的跨界赋能
2022年深秋,随着项目产品投入市场,团队秉持“出品必是精品”的产品理念,确定了“以技术赋能,从源头降本”的工作思路,他们瞄准产品的核心部件,将阀门壳体作为第一个降本攻坚的目标。
“传统锻造壳体虽然质量稳定,但高昂的成本与漫长的生产周期,成了制约我们产品竞争力的瓶颈。”团队壳体设计负责人阮工说,“研发如何更好地服务市场一直是我们团队的重要目标,所以当我们认识到壳体优化能够从源头降本之后,尽管感到很难,但很有动力。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对阀门壳体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
经过前期技术摸排与多方调研,团队最终决定对材料和工艺进行全面升级。随着引入各类高效率设计工具,团队如同解开九连环般破解了铸造工艺的困局。最终,新壳体在仿真系统里经历了百万次数字风暴的洗礼后,不仅完全满足了性能要求,成本还降低了30%,交货周期缩短了50%,不仅实现了产品的降本增效,更为公司赢得了宝贵的市场竞争优势。
从跟跑到并跑,这支传承着航天精神的团队用5年时间改写了行业格局。如今,他们的产品已守护着燃气能源输送大动脉的安全运行,而实验室的灯光依然长明——墙上的任务进度表显示,新一代智能调压装置的研发已进入关键阶段。这一切都印证着那句话:“航天人的星辰大海,既在寰宇之间,更在实干报国的征途之上。”
文章转载于:中国航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