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7/21 11:18:55 文章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完成航天工业部一院230厂(现航天科技集团九院13所/230厂)2号厂房的改造工程,是当年我走上基层领导岗位不久的一次深受教育、获益匪浅的难忘经历。很多感人的事和那个能打硬仗的集体,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中,让我深刻认识到广大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
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航天工业部开展了大规模的企业整顿工作,加强企业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厂里承担机械加工任务的车间位于2号厂房,那个厂房是20世纪60年代苏联援助建设的项目,经过20多年的运行,故障逐年增多,给生产管理、设备维修和安全生产带来很多困难和隐患。
经研究决定,工厂计划对2号厂房的动力线路和设备工艺布局进行彻底改造。当年一家兄弟单位进行了同类工程,把工程外包给专业施工队伍,停产一个月才完成。他们的厂房面积、设备数量、安装配电柜数量都远少于我们厂,可见自力更生改造2号厂房难度有多大。
图为2号厂房生产场景旧照
但是优质、快速、安全地完成改造工程对工厂企业整顿验收达标、保证年产值和完成各项科研生产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接到任务后,我们机动科党支部做了深入的动员,从工程方案、物资准备到工程的各个阶段,先后召开11次专题会议,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当年机动科青年同志较多,他们组建了青年突击队,挑起了开挖2号厂房电缆沟的重担。这是一场硬仗,在坚硬的水泥地面开挖总长220米的主电缆沟和分线沟谈何容易。突击队队长罗书恩因风镐连续冲击和噪声引起头痛和心动过速,仍坚持工作;有两名同志当时正值爱人生孩子,也顾不上照顾,坚守在施工现场;还有几名队员也是带病工作。当时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很多队员在工作时身穿背心,挥汗如雨,那种奋战的场景十分感人。最终,突击队员努力拼搏,提前3天完成了原定7天的任务。
由于连续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很多人顾不上喝水,嗓子干渴得哑了,还有人嘴上起了泡,大家干起活来常常误了吃饭。厂领导对此十分关心,批准机动科自己烧水做饭。党支部书记李启发带领女同志为一线职工做起了后勤保障工作。她们纷纷从家中拿来炊具、大米、木耳、绿豆、调料……要知道当时的米面油可是凭票定量供应的紧俏商品。每当劳动过后,大家能喝上可口的大米绿豆粥,工作到夜晚能吃一碗热汤面,赶走疲劳、驱散寒冷。更重要的是,在共同作战的过程中,大家的感情更融洽了,干劲也更足了,女同志这“半边天”发挥了巨大作用。
施工期间,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随处可见。生产准备阶段,机加组的同志制作了350个分线盒、840块垫铁、750套加长膨胀地脚螺栓,保证工程按期开工。施工过程中的很多器材工具都是大家自己动手制作的,同志们生起炉火,自制、修复钢钎近百件,不仅节约了开支,还保证了工期。
在2号厂房64台机床搬运安装过程中,有19台机床无法使用吊车搬运。于是,大家用绳子拉、用撬杠撬,还自制了适用、方便的吊架,拉机床时硬是拉断了一根大绳。为了赶工期,大家抡起大锤埋头苦干,用扁铲清除了300多件现场地脚螺钉。经过反复试验后,大家首次成功地使用了加长地脚螺栓,提前10天半完成了机床安装任务。
机动科全体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性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在有关单位的配合下提前11天完成了工程,在那个春天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胜利凯歌,我们机动科也因此荣立工厂集体三等功。
文章转载于:中国航天报·金秋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