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7/24 11:00:37 文章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心怀凌云冲霄志,万里长空舞银龙。两鬓飞霜豪气在,国防战线当小兵。”每当抚摸着珍藏了60载的《航天工作笔记》,那些泛黄纸页间跃动的公式与图谱,总能让老专家王培垣想起写下这几行诗句的青春岁月。他说,“善于学习、勇于担当”是时代的召唤,也是自己航天历程的沉淀。
王培垣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经历了抗美援朝年代,自童年时就产生了强烈的报效祖国的愿望。1960年4月底,他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启了航天生涯。
王培垣当年踏入国防部五院时,我国航天事业尚在襁褓之中。他所在的分队实验室仅有3台电子设备:苏联MN7模拟计算机、直流电源、AVO万用表。
物质条件存在诸多不足,科学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王培垣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夏天,他到长辛店作冲压发动机试验器的控制系统设计,时任院长钱学森亲临指导,特别强调了“系统仿真”的理念。这一理念成为王培垣接续传承的一个科研工作方法论。
图为王培垣(右一)与同事交流技术问题
创业困难重重,一个个难题考验着这群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王培垣说,那时候生产检验过程中出现了舵系统自振现象。为解决难题,国防部五院成立了专题研究小组,由他带领科研人员白天测试产品,夜晚挑灯研读理论,进行详尽的理论分析,并执笔完成报告,在院里作专题汇报。1961年“七一”前夕,王培垣动情地写下了“心怀凌云冲霄志,万里长空舞银龙”的诗句,这是他献身国防、航天报国的决心,更是他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攀登探索的动力。为国家安全、国防建设,科研工作者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责无旁贷。
1969年,他服从组织安排,奉命转战运载领域。面对全新挑战,他挺膺担当,带领团队系统研究滤波器设计理论,在经历3年攻关后,提出有源滤波器方案。这一方案在1976年发射的试验用运载工具上取得成功,并在中国自动化学会年会发表论文。
航天路绝非都是坦途。火箭初样阶段,第二级的仿真试验出现晃动问题,引起火箭失控,而数据方法都没发现问题。王培垣想到老百姓常说的“半瓶子晃荡”的俗语,迅速展开晃动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晃动限幅的仿真试验,与总体搞动力学的同志研究,决定加了挡板和隔板,圆满解决了问题,确保了任务的成功。
对于航天工程而言,其前沿技术特征决定了既要坚持继承有效的经验方法,更要敢于创新突破。王培垣常说,创新是成功的灵魂、是成功的源泉。
他着眼型号背景,运用申农采样定理,借鉴阿波罗登月工程经验,从1974年开始开展数字控制系统研究,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技术设计和仿真实验,形成了设计和仿真报告。在1979年的一次重要会议上,王培垣就此做了两个小时的技术报告。突然,台下传来清脆的掌声,钱学森上来握紧他的手说:“数字控制方向是正确的,你们的工作很扎实。”
在钱老的支持下,技术方案确定下来,并在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上首次成功运用。而王老撰写的《数字控制系统在大型运载工具上的应用》也在1980年第二届全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上发表。
由于工作需要,王培垣还领导组织了机器人研究工作,为高校研制教学机器人,为宋庆龄陵园儿童博物馆做了太空机器人演示系统。他还撰写了《机器人世界》一书,该书在内地和台湾出版。他还参与研制了上海首台弧焊机器人,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作为专家,王培垣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培养研究生,评阅论文,15年间受邀为百余篇专业文章做了评审。他勤于思考、笔耕不辍,几十年来积累学习和工作笔记达70多本。
岁月流转,痴心不改。对王培垣这一代航天人来讲,强国强军是一生的信念,“善于学习、勇于担当”是一生的注脚。
文章转载于:中国航天报·金秋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