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8/5 10:25:37 文章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2020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郑重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要传承好、弘扬好。”
“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16个字凝练成“新时代北斗精神”,自此成为镌刻在太空的精神坐标,激励着中国航天人不懈跋涉、砥砺前行。
从0到1走出自主创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自主创新,是北斗的核心价值。
北斗系统是党中央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自1994年工程启动,北斗系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阶梯式、跨越式迈进,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创新超越,适合国情的“三步走”发展道路。
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历程示意图
作为导航卫星的“心脏”,星载原子钟高精度的时间基准技术直接决定着系统导航定位精度。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必须攻克星载原子钟这个“卡脖子”难题。
2006年,进口原子钟无法按时到货,北斗二号建设工程差点夭折,时任北斗二号卫星总设计师的谢军带领国内数家科研院所同时行动,全力攻坚。
为了早日实现“让中国的北斗用上最好的钟”,整个过程中,谢军经常几天几夜不眠不休,三次晕倒在卫星发射现场,每一次醒来后,他都立即赶回岗位。最终,带领团队成功生产出中国自己的星载铷原子钟。
从此,“中国星”有了“中国心”。
“我们北斗三号逐步把所有星上的单机产品的国产化率从80%提高到了100%。”谢军后来成为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系统首席总设计师,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据统计,北斗三号工程建设,攻克了星间链路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实现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
“国产化我骄傲,国产化我心跳。”北斗二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慧扎根北斗一线,她常常这样戏称国产化。“骄傲”体现了北斗的工程自信,“心跳”则是因为国产化每一步都是在不断摸索和“归零”中提升的。
如今,自主创新、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可控,已经成为“北斗”的基因。
走好自主创新之路,要有闯劲儿、有韧劲儿。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中国卫星导航系统步步跨越,正是“北斗”持续释放的创新活力。
中国北斗闪耀世界舞台
“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
北斗一号服务我国及周边地区,北斗二号服务亚太地区,北斗三号服务全球,中国北斗始终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积极履行“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的承诺。
截至2024年,北斗系统服务及相关产品已输出到140多个国家,应用模式不断丰富。可以看到,北斗海外应用合作及贸易交往更加频繁,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智慧施工、智慧港口等,也早已在各地区得到成功应用。
在非洲,尼日利亚正使用“北斗+无人机”数字农业平台,有效推动尼日利亚智慧农业发展。在中东,阿联酋依托北斗系统的全球覆盖能力和精准定位技术,为石油勘探团队提供可靠的导航保障。在美洲,阿根廷正在畜牧业、农业等方面积极探索北斗技术的潜力……
中国北斗已经走上世界舞台,“圈粉”全球。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为特征的北斗规模化应用不断深入,涌现出的系列化产品走出国门。支持北斗的星基增强系统已在国际方面建成并应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延伸到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支持北斗的渔船监测系统为缅甸渔民提供位置管理服务。
如今,作为联合国认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供应商,北斗系统全面进入民航、海事、移动通信等11个国际组织的标准体系,并持续扩大国际“朋友圈”。
“壮大了世界卫星导航力量。”
“全球半数以上国家都在使用。”
……
回看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顺利升空时,各大外媒聚焦北斗,点赞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合作精神。
以“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为初心,北斗系统正在展现出登高望远的格局、美美与共的胸襟。
千军万马共圆一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北斗建成,是亿万人民聚力托举而来的。
全体建设者同舟共济、合作奉献,全国人民大力支持、多方协作。每一颗北斗卫星都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拼搏和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
北斗导航卫星团队部分成员
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院士眼中,北斗是“五千万”工程——调动了千军万马,经历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千辛万苦,要走进千家万户,将造福千秋万代。
在夹缝里奋力追赶,从立项那刻开始,几代人接续奋斗。
在人员协作方面,陈芳允、孙家栋两位“两弹一星”元勋、几十名两院院士领衔出征;全国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工程研制建设;1.4万家企事业单位、50余万名从业人员投身应用与产业发展……
在组织管理方面,北斗工程每一项工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科学的制度指导下开展的。以“长三甲系列火箭”为例,20年,44次59星,在“大总体”工程管理思想基础上,作为北斗导航工程建设的“专车”,火箭的每次创新都与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相辅相成,成千上万火箭人用成功率100%的成绩助力北斗卫星全球组网。
在应用推广方面,北斗创新推动产学研用有机融合,组织国内20余家核心企业共同投身北斗应用基础芯片产品研发,辐射带动了百余家企业,成功构建了集芯片、板卡、终端、应用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产业链。
为了同一个“北斗梦”,有人将生命定格在岗位,有人把青春埋进深山,无数人在默默坚守中奉献一切。
一流标准打造一流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应“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精益求精,是北斗研制的矢志追求。
看速度。2017年11月到2020年6月,我国成功发射30颗北斗三号组网星和2颗北斗二号备份星,成功率100%,以月均1颗星的速度,创造世界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发射新纪录。
看精度。全球范围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精度的每一点提升,都映照着北斗人追求卓越的不懈努力。
看广度。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到大众日常生活消费,再到筑牢国家安全防线的人民军工,北斗已无处不关联。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人民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
看强度。为了攻克关键技术,北斗团队日夜奋战,有的项目一天要进行20多个小时的高强度试验;为了验证产品性能,他们要在高温、低温、高湿的极端环境中,反复测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如今,北斗规模化应用推广成效显著,基于北斗短报文的追踪监视设备在民用航空运输飞机上取得适航与应用,北斗三号导航信号正式纳入国际标准体系;利用北斗提供的低空飞行器时空信息助推湖南低空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北斗+”和“+北斗”的创新应用在黑龙江边境防控、内蒙古智慧放牧、福建湄洲岛智慧海岛以及林业综合管理、中石油能源安全等区域和行业中进行了推广应用。
北斗卫星发射现场(宿东 摄)
谈到中国科技,北斗已经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作为目前全球精度最高、功能最多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为新时代中国的一个闪亮名片,这背后,正是北斗人对世界一流的不懈追求、对卓越技术的不断深耕。2024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达5758亿元,约2.88亿部智能手机支持北斗定位功能,大众地图软件基于北斗高精度的车道级导航功能已覆盖全国99%以上的城市和乡镇道路。
北斗规模化应用辐射带动了百余家企业,成功构建了集芯片、板卡、终端、应用服务于一体的北斗现代化产业链,北斗应用产品国产化水平大幅提高。
根据规划,下一代北斗系统将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强大、服务更优质,精准时空位置服务也必将进入深地、深海、深空、深网等更多领域。
文章转载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