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最新动态 → 新闻正文

“星链”遭遇断网惊魂,天基通信隐患不容忽视

发布时间:2025/8/13 10:59:38    文章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北京时间7月25日,世界最大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星链”遭遇了持续约两个半小时的全球性断网事故。这是“星链”服务开通5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最严重的大范围突发故障,导致全球流量一时骤降至正常水平的16%,波及约140个国家近600万用户。

  这次断网对普通人来说或许仅是一时不便,但对那些依赖“星链”执行关键任务的用户来说,简直是切断了至关重要的“生命线”,令各国远程医疗、在线教育、企业交易等领域遭遇重大损失,使SpaceX公司倍感压力。

  事后,SpaceX公司负责“星链”项目的高管表示,这次服务中断的原因是核心网络运行的关键内部软件服务出现故障,更深层的根本原因正在调查中。外界认为,此次事件暴露出天基通信系统在技术、管理、战略层面的多重隐患,想要建成高度可靠的网络系统,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也给全球巨型星座建设敲响了警钟。

  SpaceX公司发射猎鹰9火箭部署星链卫星

  截至今年8月4日,累计9300多颗星链卫星发射升空,其中近8000颗卫星正在运行,使“星链”成为当今最大星座,为全球许多地面通信网络设施落后的地区提供了便捷的网络服务。

  理论上,只要具备有开阔的视野和稳定的电源、不断升级的“星链”终端天线,就能克服地形阻碍,接入互联网。而且,相比地面网络设备,星链卫星不易受到物理攻击,庞大的卫星数量也能够对抗大多数电子干扰,使“星链”在军事行动中日益受到各方青睐。

  例如,自2022年以来,乌克兰接收了超过5万部“星链”终端,部队和无人机、无人艇等充分利用其网络支持,开展应急指挥、战场通信、潜伏侦察、纵深打击等。然而,“星链”断网引发了俄乌冲突前线的通信危机,乌克兰军方几乎所有卫星通信设备瞬间瘫痪,彻底暴露了军事行动过度依赖卫星网络云服务的短板。

  事实上,卫星互联网服务出现大规模异常并非没有先例。就在2024年最后一天,英国一网星座服务出现了持续约48小时的功能性故障。当前,一网公司运营着35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600多颗近地轨道卫星,除支持天基互联网外,还向全球6500多个电视频道提供服务。这次故障迫使一网星座的全球大部分用户断网,直接原因竟然是工作人员设置系统时忽视了闰年,导致系统时间偏移量计算错误,最终引发网络服务崩溃。

  自从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各种意外导致网络服务宕机事件就层出不穷。只不过,以往这些互联网宕机事件一般局限于少数国家境内或部分应用领域,波及范围远远不能与“星链”断网事件相比。

  比如,因配置错误和网络流量过载,特斯拉App近年来频繁发生大规模宕机事件,造成控制功能失效,用户一时无法打开车门或启动汽车。

  再比如,2024年7月,由于安全软件配置更新存在漏洞,触发了微软操作系统蓝屏死机,导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多地机场陷入瘫痪,仅美国就有超过2000架次航班停飞,超过5300架次航班延误。

  还有,今年5月20日,由于西班牙电信运营商软件更新失败,西班牙全国电信网络中断。

  其实,只需淡化宇航级科技的“光环”,大众就会发现,卫星通信互联网系统与地面类似设施并无本质区别,自然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网络服务的隐患。考虑到卫星通信互联网系统凭借巨大的规模和结构复杂性,为用户带来了空前的便利和高效,相应地也会产生更广泛的网络安全风险。

  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星链”断网很像“中招”复杂软件工程领域的典型“陷阱”。在软件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微小问题,都有可能积累单点故障,进而持续扩散、叠加、放大,酿成系统性缺陷和挑战。

  为了防范卫星互联网系统与日俱增的风险,科研生产单位一方面要贯彻实施更严苛的网络安全检测措施,在规划、生产、部署等环节中尽量消除物理安全隐患和数据安全风险,规避系统设计的脆弱性,严格控制人为因素等造成不必要的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星座建设者必须强化冗余设计,使通信和连接手段更加丰富多元化,构建星座级冗余架构。比如,借助同轨多颗卫星、异轨多层卫星、跨运营商互联的方式,避免因单个网络少量故障引发各网络全面瘫痪。

  值得注意的是,在巨型星座建设过程中,各方需要警惕“落入规模至上的陷阱”。如果单纯追求卫星部署数量,却忽视系统韧性,有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简单地说,未来星座建设需要在规模、效率和韧性之间找到平衡,推动技术标准统一,尽量提升兼容性,消除潜在的安全漏洞,至少使隐患更容易被检测发现。

  “星链”断网事件堪称全球性警示:天基通信系统逐渐发展为关乎人类文明延续的战略基础设施,国际各方必须从技术、法规、标准等方面积极创新,加强监管和合作,才能真正守护“信息边疆”,构建太空命运共同体。

文章转载于:中国航天报·飞天科普周刊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航天智造(厦门)科技研究院 闽ICP备2025096664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