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报道 → 新闻正文

海南正忙:他们在高密度发射中奔跑

发布时间:2025/8/23 11:13:56    文章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加上7月30日的长征八号甲火箭发射任务,李强强2025年已参与了3次长征八号系列火箭和2次长征七号改火箭的发射任务。“在北京的时间寥寥无几。”他笑着说。

  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工程热物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职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一部仅两年,今年29岁。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李强强说,“赶上了航天高密度发射的时代,有机会成为比较年轻的指挥员。”

  在海南文昌的椰风海韵中,许多和李强强一样来自一部的设计师们接过了指挥口令的话筒,直面高密度发射任务的浪潮。

  “火箭飞出去后,我的手还在抖”

  李强强的“快进键”式成长始于入职之初:2023年,入职仅3个月,他便在火箭发射中承担起“学习岗”职责;同年年底,年仅27岁的他参与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任务,成为当时该型号火箭最年轻的二级动力指挥;2024年3月,他便首次担任长征八号遥三火箭的一级动力指挥。

  “是不是太年轻了?”当时李强强也面对不少质疑。他回忆:“一级动力指挥兼任整个动力系统的总指挥,需负责系统内外的所有协调工作,当时压力很大。但长八遥三火箭发射成功,确实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能力和信心。”

  压力不仅来自岗位职责,更来自发射场上的突发状况。在不久前的长八甲火箭发射任务中,倒计时10分钟时监测数据突现异常,按照常规流程处置已来不及。

  “火箭飞出去以后,我的手还是抖的。”李强强回忆,当时他直接通过电话实时指挥分系统操作手进行调整,最终在倒计时2分钟前将时间抢回,确保了火箭准时点火升空。

  “立功了!”成功后的庆功宴上,领导对李强强给予高度肯定。

  工作之余,李强强也牵挂着异地的女友。每晚的视频通话成了习惯,两人甚至会通过腾讯会议“同屏”看电影。他笑着说:“我出差太频繁,即使她回北京,感觉我们也像是在‘异地恋’。”

  下次任务结束后,李强强计划回家一趟:“从去年大年初六出差起,我就再没回过山东老家,这次打算回去看看妈妈和奶奶。”

  “手握话筒发令时,更深刻体会到指挥岗位重担”

  测量系统指挥祝伟于2008年加入一部,已有17年工龄,现任测量室副主任兼型号测量系统主任设计师。

  回顾这次任务,令祝伟印象最深的是排查定位问题和验证解决措施,这常常需要通宵达旦地工作。“好几次我们都干到天亮,后方的同事们更辛苦。因为耽误一天,后续整个任务计划都得调整。”这是高密度任务计划环环相扣带来的连锁压力。

  “参加工作10多年来,我执行过多次任务,但这是第一次在整个发射过程中由我独立发出全套口令,完成系统所有指挥工作。”这次长八甲火箭任务对祝伟意义非凡,这个“第一次”源于发射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发射场,设计师们主要负责技术把关,担任02岗,具体操作指挥01岗则由发射场人员负责。“但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这些职责完全由我们来承担。”祝伟表示,“只有真正站上指挥席,手握话筒发令时,才能深切体会到这个岗位的责任和随之而来的巨大压力。”

  与指挥重任相伴的,是培养专业测试队伍的关键使命。“测试发射本身就是一门独立学科,尤其是在高密度发射时代,我们正在努力建起一支专业化的操作团队。”祝伟说。

  “北京很好,下次多待几天”

  “尼康很好,北京很好,下次多待几天。”二级动力系统指挥崔垒在成功完成长八甲火箭发射任务后,短暂地回到北京,在朋友圈发出感慨。那几天,他“陪媳妇逛了逛,给自己买了台相机”,希望能重拾学生时代的摄影爱好,给自己的高强度出差生活增添一些调剂。

  崔垒2017年毕业后加入航天,现在已经工作7年了。今年,他“出差基本都在文昌”,从长八甲火箭首飞到现在,他已经断断续续出差累计快5个月了。

  问及这次长八甲火箭发射任务的难忘经历,崔垒首先想到的是团队同心协力攻克难关。这次任务中,动力系统01岗首次由一院211厂的操作人员担任,而崔垒作为02岗负责保障、规程编写和技术状态交底工作。

  在发射前的10小时关键阶段,崔垒的神经始终是紧绷的:“我得时刻紧盯01岗操作,该提醒的要提前喊到位。”他坦言,这种压力与在传统发射场完全不同。“但这是必经之路——高密度发射时代,专业的测试队伍建设必须跟上来。”

  当火箭终于腾空而起,指控大厅里的崔垒从高度紧张的10小时中缓了过来。“终于又完成了一次。”他这样想。

  这会儿,下一发长八甲火箭已整装待发,崔垒知道,自己很快又将坐回这个位置。

文章转载于:中国航天报微信公众号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航天智造(厦门)科技研究院 闽ICP备2025096664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