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7/4 15:27:17 文章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4日 北京
在经历了长达数月的技术封锁与贸易摩擦后,中美航空领域合作迎来关键转折。美国政府于7月3日正式通知通用电气(GE)航空航天公司,允许其重启向中国商飞供应LEAP-1C喷气发动机,此举被视为中美贸易关系缓和的最新信号。
政策转向:从断供到重启的逻辑
2025年5月,美国商务部曾以“国家安全”为由,暂停向中国商飞发放LEAP-1C发动机及相关技术的出口许可,引发全球航空业震动。作为中国首款国产大飞机C919的唯一动力系统,LEAP-1C的断供被认为可能严重迟滞C919的量产进程。然而,短短一个月后,美国政府便调整政策,允许通用电气恢复供应。
分析指出,此次政策转向与中美近期贸易谈判密切相关。5月12日,中美在日内瓦发表联合声明,同意暂停部分对等关税,并启动技术合作对话。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谈判中明确表示,希望通过解除技术限制换取中国在稀土出口管制上的让步。中国对钐、钆等关键稀土材料的战略控制,直接威胁美国军工与航空产业链,成为美方妥协的核心动因。
国产替代:中国航发的突围之路
尽管美国重启供应,但中国并未放缓航空发动机国产化进程。由中国航发集团研发的CJ-1000A发动机已进入关键验证阶段。这款专为C919设计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于2025年3月完成在运-20平台上的首次飞行测试,其性能被中国航发高层评价为“远超预期”。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中国长达十余年的战略布局。CJ-1000A采用第三代单晶涡轮叶片、全权限数字控制系统(FADEC)等核心技术,推力范围达13-14吨,与LEAP-1C相当。更关键的是,中国商飞早在2023年前便囤积了足够LEAP-1C发动机,保障C919未来五年的交付需求,为国产发动机的适航认证与量产爬坡争取了时间。
行业影响:波音复飞与全球供应链调整
美国对华发动机出口的限制与解禁,深刻影响着全球航空产业链。此前,因中美关税战升级,波音公司被迫暂停向中国航司交付737 MAX与787客机,导致其2024年交付量暴跌87%,净亏损达118亿美元。此次政策缓和后,波音迅速重启交付,三架滞留美国的737 MAX已陆续飞抵中国,缓解了其财务压力。
然而,中国航空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已不可逆。C919凭借性价比优势,累计获得1286架订单,国产化率从60%提升至80%。尽管核心动力系统仍依赖进口,但CJ-1000A的量产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中国航发计划于2026年交付首批国产发动机,2030年完成全部适航认证,届时C919有望实现“全华班”配置。
地缘博弈:技术封锁与反制的长期性
此次事件凸显中美在高科技领域的深度博弈。美国通过技术出口管制施压,试图遏制中国航空工业崛起;中国则以稀土资源为筹码,推动国产替代战略。尽管当前贸易谈判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双方结构性矛盾未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张浩指出:“美国重启发动机供应是战术性调整,而非战略转变。中国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避免重蹈芯片领域的被动局面。”随着CJ-2000A(35吨级宽体客机发动机)研发启动,中国正构建从支线到干线、从军用到民用的全谱系航发体系,这场博弈远未结束。
未来展望:蓝天上的新格局
在浦东机场的停机坪上,一架架C919正等待装配国产“心脏”。当CJ-1000A的轰鸣声划破天际,中国不仅将打破LEAP发动机的市场垄断,更将在全球航空业书写新的规则。正如《航空知识》主编王亚男所言:“每一次封锁都是创新的催化剂,中国航发的突破,终将照亮自主可控的蓝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