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7/3 10:23:14 文章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工厂搬到成都市温江区都27年了,回忆沟里的工作生活,一切仿佛还是昨天。
1976年冬天,20岁的我怀着对航天的无限向往和憧憬,来到七机部7111厂(现航天科技集团七院7111厂)14车间。第二年,工厂派我去北京211厂(现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专门学习伺服机构装调技术。当时,和我一起去的还有4名同志。
一到北京,我们立刻开始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每天上午拿着笔记本专心记老师的理论讲解,下午进工厂跟着师傅学操作技能,到了晚上谁也不出去逛北京城,把自己关在屋里反复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消化、记忆。为了能尽快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我们甚至还请北京的老师到图书馆去借书回来看。通过不断学习苦练,一年后,我们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机、电、液、气等理论知识,还掌握了伺服机构整个过程的装调技术。
1978年,14车间开始试制一二级伺服机构,领导安排我把已学到的技术讲授给组里的人。产品的装调好说,但是产品装配后却没有匹配的试验台来完成数据测试。当时条件有限,单元测试仪、负载台、液压试验设备都没有。怎么办呢?买的话,价钱贵、成本高,我们索性横下心:自己设计制造!
图为7111厂员工正在调试生产设备
下定了决心后,大家分别行动起来,负责单元测试仪的重担落到了我的身上。没有图纸、样本,没有可参照物,有的是一个要求——单元测试仪的工作原理要满足使用的要求。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我想尽办法,不断进行推敲和琢磨,反复思考,整整想了一个星期才设计出仪器的整个结构。然而,工厂没有相应的材料与框架,我就跑到重庆289厂购买材料,来回跑了两趟才买到所需的材料。之后便是组装、试验,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成功再改进、再试验,不知试验了多少回。历经半年的不断摸索,简易单元测试仪终于研制成功了。我到现在都记得当时那种成功后的兴奋。
在传帮带方面,徒弟们都说我是个严格的师父。游斌是我的第一个徒弟,谈起我,他总说:“我的师父是很严厉的,工作时特别严肃。”当年我担任调试组长时发生过一件事,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在东五二级测试筛选阀时,游斌和其他小组成员接好了阀的电线路准备测试,我让他们检查一遍又一遍,最后还是不放心,专门又去再查看了一遍。仔细检查了筛选阀的接线后,我发现了严重的错误:由筛选阀引出的两根线正负极接反了。我狠狠地把他们说了一通,后来他们就仔细多了,我也放心多了。
1991年以后,我由装调组组长变为工艺员,这一干就干到了退休。记得在一次二级伺服机构动态台调试时,由于发动机老化引起密封圈磨损,测出的数据与实际数值有偏差。当时厂里准备换一台新发动机,然而购买一台新发动机要30多万元,我决定寻找其他方法解决问题。我泡在车间里三天三夜,想出更换发动机支架等方法,并对密封圈精度大小、润滑脂的多少进行反复试验确定,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发动机老化引起密封圈磨损的难题。
另外,由于工厂生产任务的特殊性,各种品类的生产任务均有液压强度、密封试验的项目,都需使用液压强度台。设备使用频繁,且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工作,致使单向阀密封部位产生磨损,设备密封性能降低,不能正常工作,从而严重影响工厂批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于是,我带领团队,开始了液压系统单向阀的改进和试验,从结构原理上重新设计,使结构更加完善、合理,解决了液压系统单向阀加工困难、维修成本高、使用寿命短等诸多问题。这一成果在液压系统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
回忆过去艰难攻关的日子,心里虽有苦涩,但更多的是喜悦与自豪。看见如今工厂蓬勃发展,我感慨万千,我为自己是一名航天人而骄傲。
文章转载于:中国航天报·金秋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