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最新动态 → 新闻正文

商业载人航天更多新客户想“搞事业”

发布时间:2025/7/10 10:39:23    文章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6月25日,美国公理空间公司组织的Ax-4商业载人航天任务成功发射。来自4个国家的4名航天员乘坐载人龙飞船,顺利入驻国际空间站。

  外界认为,该任务表明,商业载人航天服务的主要用户未必是亿万富翁,更有可能是中小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航天机构。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商业航天乘客主要不是为了寻求刺激,更多是为本国航天机构或国际合作项目完成太空实验或测试任务。

  参与Ax-4任务的4名航天员合影

  具体来说,在Ax-4任务中,4名航天员的预定任务是完全不同的。

  美国航天员担任指令长,类似科学考察船船长,将充分发挥自身在美国宇航局服役期间的丰富经验,降低任务风险。这也是美国监管机构对商业载人航天活动的硬性要求。

  印度航天员的主要目标是为本国载人航天计划积累操作经验,相当于“航海学校的随船实习生”。众所周知,多重困难导致印度载人飞船飞天和空间站建设计划一再推迟。因此,印度航天机构为Ax-4任务安排了一主一备两名航天员,特意规划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希望帮助发展本国载人航天事业。考虑到上次印度航天员飞天还要追溯到1984年进驻苏联礼炮7号空间站,很多太空任务经验恐怕已经“断档”。

  本次任务专家分别是一名波兰航天员与一名匈牙利航天员。两国显然不可能独立研发载人航天器,因此由官方机构出资购买商业载人航天服务,成为本国航天员参与航天科研任务的重要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欧空局是国际空间站的重要合作方,欧洲航天员长期进驻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多次乘坐载人龙飞船往返于天地之间。但是,严格意义上的欧洲航天员与本次飞天的波兰、匈牙利航天员不同。前者的太空飞行活动被列入欧空局计划中,任务开销由欧空局承担。而本次波兰航天员的任务由波兰航天局与欧空局联合实施,独立性更强。至于匈牙利航天员的太空之旅,完全独立于欧空局计划之外,由匈牙利航天局自行组织,并与公理空间公司合作。

  由此可见,商业航天飞行服务为众多中小国家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比如,波兰和匈牙利官方航天员上次飞天分别是1978年和1980年前往苏联礼炮6号空间站,这样的机遇实在太少。尽管匈牙利富豪查尔斯·西蒙尼曾在2007年和2009年两度游览国际空间站,但很难说他能够对本国发展航天事业提供多少帮助。

  未来,各国官方机构购买商业载人航天服务的模式成熟后,航天任务专家将有更多机会飞天,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必要时,高等院校、各类科研机构以及一些需要开展微重力、太空辐射环境实验的企业均有机会出资派人飞上太空。

  尽管目前载人龙飞船的单人票价高达数千万美元,国际空间站每人每天使用费用也有数万美元,但随着商业载人航天相关技术发展成熟且任务逐渐增加,单次任务成本下降将是大势所趋,新材料、新工艺、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空间实验科学成果及潜在经济效益值得期待。

  不过,商业载人航天业务的前景未必是“一片光明的坦途”,其中存在不容忽视的变数和风险。

  一方面,从技术状态、综合成本、俄罗斯与西方的政治争端等角度来看,国际空间站很难再运行很久了,2030年左右退役恐怕是难以避免的。到时候,近地轨道商业载人航天任务将失去重要的“立足点”。

  公理空间公司曾规划逐步接管国际空间站,持续开发新舱段,替换老舱段,以便为商业载人航天任务维持一个可靠的近地轨道中转站。但是,俄罗斯与西方的航天合作难以为继,决心自主建设空间站,而西方多国的国际空间站舱段难以独立运行,因此公理空间公司被迫重新规划商业载人航天运营模式。

  另一方面,西方商业航天多个团队正在筹备建设商业空间站,但这些计划落实普遍面临挑战。

  公理空间公司计划在2027年发射“有效载荷电力与热控舱”,相当于商业空间站的核心舱。该舱将短暂地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维持运行。2028年,公理空间公司将发射一个居住舱。接下来,“有效载荷电力与热控舱”将与国际空间站分离,并与居住舱对接,形成简易的商业空间站。随后,公理空间公司将视情况研制和发射气闸舱、2号居住舱、“探索、制造与遥感舱”等,逐步建成完整的商业空间站。

  外界认为,这个计划可能会受限于国际空间站的老化状态和公理空间公司的项目管理水平,进度拖延恐怕不会令人意外。

  美国宇航局出台低轨商业空间站计划后,多方跃跃欲试:瓦斯特航天公司计划于2026年部署避风港1号单舱空间站,并论证发展多舱空间站;星实验室单舱空间站可能在2028年升空;蓝色起源公司团队准备建设轨道礁多舱空间站等。但随着美国宇航局预算削减,未来扶持力度难料,而商业空间站的盈利前景也存在争议。

  所以,商业空间站建设问题很可能是未来商业载人航天的最大挑战。

文章转载于:中国航天报·飞天科普周刊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航天智造(厦门)科技研究院 闽ICP备2025096664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