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最新动态 → 新闻正文

徐立平:《航天报》照亮我拼搏奋斗的漫漫征途

发布时间:2025/7/24 11:06:11    文章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1987年秋意渐浓,19岁的我紧紧攥着技工学校的毕业证书,怀揣憧憬与忐忑,站在了航天工业部四院7416厂(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的前身)那庄严而神秘的大门前。

  童年时期随父母辗转于三线建设基地的经历使我在心底萌生了对航天事业无尽的敬畏与炽热的向往。

  入职时,身为装药车间第一批员工的母亲轻轻拉着我的手,将我带入车间。临别之际,她那句“一定要好好干,一定要注意安全”的殷切叮嘱,如同一阵温暖而有力的风轻轻拂过我的心田,让我真切地意识到自己已然踏上了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航天沃土。那一刻,我的心中既有初涉未知领域的忐忑不安,又有对未来工作的期待与憧憬,各种复杂情感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团纷乱的丝线。

  而每周三准时出现在车间公告栏的《航天报》(现名为《中国航天报》)宛如一座散发着温暖光芒的灯塔,在茫茫的未知之海中为我指引着认识航天、投身航天的方向,照亮了我在航天一线不断拼搏奋斗的漫漫征途。

  初识:汲取无声的奋斗力量

  初入车间,我对航天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父母口中那些零散的“三线”故事里。那些故事仿佛是夜空中闪烁的星辰,遥远而朦胧。《航天报》则宛如一位无声却极具感染力的讲述者,以其细腻而生动的笔触,为我缓缓展开一幅航天世界的壮丽画卷。每一期报纸都如同一部鲜活的历史长卷,记录着航天人的奋斗与辉煌。

  我曾读到老一辈航天人的动人故事。在那个条件艰苦、设备简陋的年代,为了攻克一个关键技术难题,他们连续数月吃住在实验室,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无数次的失败如阴霾般笼罩着他们,却始终未曾动摇他们那如磐石般坚定的决心。

  报纸上一线技术、技能人员为攻克生产难题不断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故事,对航天人严慎细实工作作风的刻画以及对航天产品“万无一失”质量要求的精准诠释,都如同一把把重锤,深深敲击在我的心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通过这些故事,我深刻领悟到航天事业对国家发展、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为自己身为其中一员而倍感振奋与鼓舞。那些跃然纸上的鲜活事例,如同一束束明亮而炽热的光,穿透了我对航天人认知的迷雾,激励着我立足平凡岗位、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工作,在平凡中铸就非凡。

  相伴:见证辉煌,铭刻荣光

  时光如潺潺流水,悄然流逝,《中国航天报》渐渐成为我工作之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就像一位忠实的伙伴,始终陪伴在我身旁,见证着我成长的每一步,记录着我工作历程中的点点滴滴。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如一道耀眼的闪电,一飞冲天,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实现了。《中国航天报》进行了全景式报道,记载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时刻。而我也有幸参与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逃逸发动机的研制过程。当看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杨利伟安全返回时,我心中满是喜悦与自豪,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我知道,其中也有我和我的团队的功劳,而《中国航天报》正是这段奋斗岁月最权威、最温暖的见证者,它用文字记录下了我们的汗水与付出,见证了我们的荣耀与辉煌。

  回想起2017年,那是我人生里特别难忘的一年。当时,我被评为“时代楷模”,这荣誉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一下子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它可不只是对我个人的夸奖,更是对所有四院干部职工这么多年默默付出、埋头苦干的认可。

  2017年的时候,《中国航天报》记者赵聪、宿东、李淑姮等来到我们厂里采访。他们是一群热情又认真的记录者,带着对航天事业的好奇和尊重,在厂里开展采访报道。我和他们聊过之后,对《中国航天报》有了更不一样的认识。这些记者特别敬业,为了能挖到真实、有料的故事,他们不怕累,在车间里一遍又一遍地转,和工人们聊个没完。

  图为工作中的徐立平。

  他们问的问题都很在点子上,能看出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写出来的报道也特别实在。他们把航天人的辛苦、坚持还有梦想都写出来了,让人看了特别有感触。这种写文章的本事,真得好好学学。

  传承:灯塔引航,精神永续

  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透过《中国航天报》,我欣喜地看到我国航天技术如火箭般飞速跨越:从载人航天到月球探测,再到火星探测,一个个重大工程捷报频传,彰显了中国航天的雄厚实力,让世界为之瞩目。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中国航天报》宛如一座坚实的桥梁,横跨在人大代表与职工之间。它以专业的素养为基石,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为羽翼,在两者之间搭建起一条畅通无阻的信息通道。它及时、准确地传递着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声音,让职工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代表们为航天事业发展、为职工权益保障所付出的努力。同时,它也将职工们的殷切期望与诉求,如同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一样传递到代表们的心中,为代表们更好地履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会和年轻的同事们分享我从《中国航天报》汲取的故事和经验,告诉他们航天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代航天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我们要像老一辈航天人那样,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创新突破,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追求极致。走进校园与学生们交流时,我总会讲:“再艰难的道路总要有人走,再平凡的岗位也需要人坚守。”职业无贵贱之分,贵在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自我。无论身处何方,都要怀揣追求卓越的决心,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做最好的自己。

  《中国航天报》宛若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航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四十载光阴流转,报纸从黑白变成了彩色,但字里行间那份沉甸甸的担当与情怀始终如一,如同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未来岁月,我将继续与这份报纸为伴,在平凡岗位上书写属于航天人的精彩人生,让航天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航天智造(厦门)科技研究院 闽ICP备2025096664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