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8/27 9:55:16 文章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虽然现在非常缺人,但招聘的核心前提始终是求职者与岗位的高度匹配。”谭佳是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彩虹公司的一名综合管理人员,从2022年开始,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公司合作高校的业界辅导员,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指导。今年,低空经济热度持续攀升,以低空经济为主题的盛会接连不断,各省(区、市)也争相为低空经济发展因地制宜打造舞台。在低空经济这片“经济价值与技术创新”双向赋能的新蓝海,“人才荒”的困境日益凸显。作为人才供给端与需求端,高校与企业从“产业牵引+教育支撑”切入,携手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已然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路径。
百万缺口催生新专业
“未来几年,低空经济领域人才的缺口会超过100万。”有专家这样预测。迅速扩容的市场带来百万级人才缺口,全国各地高校也开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低空经济领域输送专业人才。
今年秋季,西北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迎来首批本科生,成为国家正式培养的首批高端低空专业人才。
据西北工业大学民航学院教授、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负责人刘贞报介绍,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设置具有时代意义,将有力促进低空经济的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驱动低空经济逐渐发展为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
值得关注的是,6所高校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各有特色——北京邮电大学侧重低空飞行器的网络通信、安全管控等;北京理工大学侧重低空飞行器设计技术与低空交通空管技术;西北工业大学则把研究聚焦在低空运载器系统工程、低空智能航行技术、低空安全保障技术3个方向,解决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带来的科学技术问题。
在彩虹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田笑看来,这样的差异化培养有助于形成互补,企业可按需精准匹配,不同院校不同特色也有助于推动技术跨界融合,激发创新协同。
此外,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也先后设立了低空技术与工程相关博士学位授权点。此举不仅助推技术转化加速,也吸引了部分具有传统航天专业背景的学生投身低空领域,弥补行业人才缺口。
“低空技术人才培养将进入快车道。”刘贞报认为,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将带动全社会教育力量逐渐向低空人才培养倾斜,形成更专业的人才培养梯队,也将促进低空产教融合平台和高端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吸纳更多人才投入低空行业。
作为人才需求方,低空产业公司也正在争相打造低空经济“人才资源池”,以便向优秀人才抛出橄榄枝。
蓝海市场里的用人困境
目前,低空基础设施、低空航空器、低空运行等低空技术领域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中国民航局预测,今年中国低空经济产值将突破1.5万亿元。
“学科之间打破边界、不断融合,低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发将会催生出许多重大创新研究成果,同时将带动万亿元规模的市场,协助传统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为产业结构和人类生活带来革命性变化。”刘贞报解释。
从低空飞行器研制单位和研究院所,到低空政策研究机构、民用航空低空运营单位、低空空管部门、低空适航审定部门等新兴领域,再到飞行汽车、低空物流、低空外卖等未来大量低空产业化企业,低空市场领域边界不断拓宽。
作为航天航空领域的国家队,集团公司各单位积极发力,竞逐低空经济万亿新蓝海。
依托航天电子信息和无人系统装备专业技术优势,2024年11月,九院充分整合低空产业资源,成立了低空科技公司,积极融入重庆市低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彩虹公司则聚焦智能无人机系统、集群协同技术及低空监管解决方案,在低空技术领域进一步布局。
蓬勃发展的市场背后是巨大的人才困境。
对低空产业公司来说,传统单一学科背景的从业者容易出现系统级认知盲区。相比而言,精通总体设计的高端系统架构师、能够融合飞行控制与深度学习的智能算法工程师、熟悉低空法规与测试标准的适航认证专家等更符合当前市场的现实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从业者也集体出现“本领恐慌”。
低空科技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王小磊分析,造成“本领恐慌”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知识结构断层,传统从业者往往只精通单一领域,在项目研发中难以融合智能感知算法等前沿技术;二是实践能力不足,低空技术项目涉及大量现场测试和突发场景应对,但许多从业者缺乏实际工程经验;三是创新思维欠缺,行业迭代迅速,从业者面对低空安全、空域冲突解决等新挑战时,容易出现因不熟悉行业趋势而导致决策迟缓的情况。
万亿赛道上,什么人才最抢手?
在人才应用方面,需求与供给始终存在结构性矛盾,想要真正缓解人才缺口需要有效的人才供给。那么,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彩虹公司和低空科技公司给出的答案都是: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与传统项目相比,低空经济领域的项目管理者应该是复合型管理者,需兼具技术判断力与低空经济商业模式洞察力。
彩虹公司目前的人才结构以航空航天工程、自动控制、电子信息等专业背景为主,研发人员占比超40%,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则明显不足。
低空科技公司同样面临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在核心技术岗位,如飞行控制算法、航路设计与优化、仿真推演、试验验证等领域,仍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在项目建设方面,懂技术、熟悉空域管理和地面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的“落地型人才”也十分稀缺。
“我们希望研发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快速适配氢动力无人机等前瞻项目,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具备外场试飞排障、适航文件编制等实战能力。”田笑举例,以彩虹公司正在推进的智能集群无人机、新能源长航时无人机等项目为例,这些项目不仅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复合知识结构、支持外场试飞的实践能力,还要具备探索新方向的创新思维。
今年春招时,低空科技公司将学历限制在了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低空技术与工程领域涉及高度复杂的跨学科知识整合和工程实践,研究生在项目研发、实验室训练和行业实习方面经验更加丰富,工程化能力相对更强,更符合我们的需求。”王小磊说。
王小磊建议,即将入学的学生除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外,还可以重点提升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力,同时,多利用学校资源参与实习或竞赛,以提升实战经验和问题解决能力。
“复合型人才”培养加速起航
面对复合型人才的缺口,单一维度的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产业需求。
对彩虹公司来说,高校新设低空技术专业有望缓解飞控开发、传感器集成类基础技术岗位约30%的需求压力,但高端人才仍需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
“校企联动既强化了行业人才储备,也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田笑建议,高校的课程可以考虑设置复合课程模块。例如,高校可以和企业联合修订每学年的课程,这样一来,课程可能会更符合现实需求。
“此次设立的新专业也将立足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广阔国际化视野、独立创新精神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低空人才。”刘贞报也表达了相同看法,低空专业属于集成类学科,强调“在做中学”,低空专业的学生最需掌握的核心能力是系统集成思维,学生须理解并掌握低空产业领域广泛的基础知识,并将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有效集成,以应对低空专业系统性的工程问题。
“虽然从长期来看,新专业的设立可以培养更多对口人才,但短期内受制于教育周期与实践转化瓶颈,人才缺口缓解效果仍然有限。低空产业公司的确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加速人才培养进程,提前锁定优秀毕业生。”王小磊补充。
为了填补高端研发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的缺口,彩虹公司已启动“低空产学研联盟”计划,重点推进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双导师制”、“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培养项目。2022年,彩虹公司与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合作设立了“彩虹班”;2024年,又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了彩虹无人机现场工程师学院。
凤巢已筑,只待凤来。“等正式入职之后,我们会为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专属的职业晋升通道,也会优先安排他们参与重点科研项目,如国家级低空交通示范工程或公司核心平台优化项目,积累实战经验。”王小磊说。
文章转载于:中国航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