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8/28 10:05:19 文章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8月26日,长征八号甲遥二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工位点火起飞。当火箭尾焰消散天际,型号队伍“三线并行”的身影愈发清晰——一边开展火箭测试,一边进行下一发火箭总装,同时建设新垂测平台。而发射前那场台风应对战,更是成了他们担当精神的生动注脚。
作为长八甲遥三火箭海南商发首飞成果的固化、专业测发模式的承接,遥二火箭意义重大。发射前,笔者走进南海之滨的发射场,见证了这支队伍应对高密度发射与极端天气的坚韧。
精培强基 打造更专业的队伍
海南商发测控指挥大厅内,口令声干脆利落。动力系统指挥人员手持流程与测试记录表下达指令,大屏幕上,遥二火箭矗立一号工位,操作人员精准执行测试。前后方默契配合下,记录表被逐项打勾。
“这是长八甲火箭今年的第三发任务。”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八甲火箭试验队宋征宇介绍,“面对国家卫星互联网工程建设紧迫性的需求,长八甲火箭义不容辞扛起责任,首飞即开启高密度挑战。”
火箭转运(靳天雨 摄)
为应对高密度发射态势,长八甲火箭试验队加速建设专业测发队伍。长八甲火箭试验队刘洋介绍,这支由211厂总装测试人员组成的队伍,从组建起就与设计人员进行“跟产式”学习:在上一发任务中通过授课、写每日工作日志、定期考核等夯实基础;在这一发任务中,学习岗逐步实操;下一发任务专业测发队伍将全面接手垂测厂房指挥操作。同时,试验队积极做好人员储备工作,新增20名测试人员跟学,保障后续轮换需求。
无缝衔接 开启脉动节拍
从测控大楼步行至总装测试厂房,AGV小车托举助推器移动,吊具准备同步推进——总装人员利用遥二火箭测试间隙,同步开展遥四火箭助推器与芯一级的捆绑工作。
这种高效的工作,正是“并行工作”模式的体现。当长八甲遥二火箭转入发射区、完成吊装上塔工作后的第二天,长八甲遥四火箭就无缝衔接,起竖在垂测平台。
宋征宇介绍,充分利用岗位之间的工作量和计划调度的时间差,让总装和测试工作形成脉动节拍,大幅提高了人员利用效率。对比传统测发模式,并行模式可以减少一周左右的发射场工作时间。此次台风应对更检验了该模式的抗风险能力。
工作现场(靳天雨 摄)
为保障并行,队伍选拔一专多能人员,提前对接节点,每日调度会精确到小时、半小时安排;同时推进管理变革,从遥四开始,总装厂房由211厂延伸管理,型号办在后方进行保障和辅助,减少协调链条,使工作更加集约化、高效化。
几天后,8月23日凌晨,台风蓝色预警发布,大风可能影响设施安全。遥二刚完成测试,遥四整装待发,新平台建设进入关键期。队伍立即启动预案,测试团队、总装团队、施工团队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全防护工作完成后,24小时值班监测随即启动。台风过境后,队伍迅速恢复工作。
新建平台 总装测试能力将倍升
台风过后首日,与遥四火箭相邻的新垂测平台建设现场,工人正满负荷施工。
“新垂测平台建成后,相当于我们具备了两发火箭并行测试的能力,总装测试能力翻倍,将进一步提高发射频率,使年发射量从10发提升到20发量级,更好满足型号未来高密度发射的任务需求。”长八甲火箭试验队刘聪聪介绍。
建设前,队伍统筹计划节点,审查施工与防护方案,确保不影响火箭安全。此次台风中,施工队依预案快速加固,降低影响。
相比第一套垂测平台,新垂测平台的建设周期缩短了一半,预计将于10月完成安装调试。高效的背后,是施工队伍对计划管理进一步迭代优化,使平台零部件生产和现场安装调试无缝连接;是他们锚定目标节点不动摇,用“两班倒”等措施跑出的建设“加速度”。
提升队伍能力、创新工作模式、完善硬件设施,直面高密度发射任务,长八甲火箭试验队不惧挑战、勇立潮头,争做破题“行动派”。
“经历这几发任务的锤炼,后续我们一定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高效、越来越可靠,进一步支撑未来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试验队王婧超的话,道出了队伍接续奋斗、向星辰大海迈进的决心。
文章转载于:中国航天报